小學語文教學論文:創新 演繹語文作業的變奏
[內容摘要]據調查,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71%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,有36%的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、少寫作文和日記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。我們教師能不能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有趣,而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呢?2000年,作為語文老師的我,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,我把它稱作“作業的變奏”: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,構建人文交互性作業評價機制,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,內容上體現個性化、生活化和社會化,形成了“以自主學習為主線、以人文互動為主體” 的作業設計與指導策略。
[關鍵詞]創新 自主學習 個性化 人文 互動
語文是富有創造性的學科,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創造和創新。目前創新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已被教師們充分注意到,然而很少會有人留意學生的作業也同樣需要創新。作業是語文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獲得,技巧在作業中掌握,能力在作業中形成,思維在作業中發展。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,而是富有色彩、充滿情趣、體現創新的多元復合體。2000年,作為語文老師的我,開始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,構建人文交互性作業評價機制,作業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,內容上體現個性化、生活化和社會化,形成了“以自主學習為主線、以人文互動為主體” 的作業設計與指導策略,演繹著語文作業的“變奏曲”。
變奏一:“文本作業” 變為“個性形式”
傳統的作業練習中,教師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,也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、思考的結果,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。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,創造潛力也得不到挖掘,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。
新課程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,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,校內外溝通,學科間融合,作業應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。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,可以用圖畫、照片、剪報、互聯網資料來表達,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、植物葉片,用創作的樂曲,用攝錄的活動錄像,用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……鼓勵學生以看、聽、觸、聞、嘗、摸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、進行學問的探討,完成生動活潑、精彩紛呈的作業。
如學習了古詩《江雪》,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“雪天垂釣圖”,體會孤舟獨釣的凄清景象;學了《曹沖稱象》,讓學生動手做實驗,驗證課文所學的辦法;學了《一次科技活動》,讓學生動手制作模型;學了《琥珀》,讓學生試作一個“琥珀”;學過《桂林山水》、《趵突泉》、《日月潭》等課文后,舉辦“我的足跡”攝影展覽;春天到來的時候,可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,可以到春風中去放風箏;可以搜集贊美春天的詩歌、散文,舉行“春之聲”誦讀會;可以寫和春天有關的任何題材的習作;可以拍攝一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……
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,不僅充分學習了教材內容,還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的文學、生物、繪畫、歷史、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走進社會生活。這樣,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,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,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,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,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,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,不僅獲取了許多知識信息,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,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。